叶方翳蝉

【文野乙女‖太宰治】徒桜具象分析(13)

专注于文化分析 有兴趣者可看看  按原文标注标签
步骤:提供段数→截取关键词→提供思路
标题分级:123→①②③(并列分述关系)
原文地址:(13)

(13)

第5段

1.结城茧绸/紬(tussah silk/pongee)

单说茧绸是由柞蚕丝织成的绸,也称"土绸"或"府绸",可追溯到夏朝的檿丝。后流传于日本,在日本被称为山茧绸,也是日本传统工艺品信州紬的一种。

而柞蚕也是原产于中国的,其名始见于晋郭义恭所著的《广志》:“柞蚕食柞叶,民以作绵”。因放养在山野,又称山蚕或野蚕。柞蚕体绿色,以麻栎叶为饲料,结褐色茧,其丝用以织绸。

柞蚕作的茧,也叫做山茧,是由野蚕食山中椒、椿、樗、柘、柞、槲等树叶所成之茧的总称。紬亦因野蚕食叶树名而定名,总名茧绸、山绸。

而用野生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有着“轻薄如纸,柔轻如绵,不褶不皱,活颤拂扬,离皮离汗,坚固耐穿”的特点。

而结城茧绸虽说名字里带有茧绸二字,可概念却与普通茧绸检查截然不同。

结城茧绸以丝棉纺线悉心织成,据说即使是熟练工匠,纺一反也需要四十多天。从设计图案开始——轻纱自始至终都固定在工匠的腰上而非机器上,到用传统的无脚织布机收尾完工,数位工匠为其倾尽心血。

在裁剪布料之前,一反结城茧绸上浆后多少给人冰冷之感。但经过温水浸泡脱浆,手感会变得无比柔和。更重要的是,就像丝棉纺线让人感觉十分结实一样,成品结城茧绸也带给人熨帖和安心。因此在古代日本的确是一种名贵的材料。

与久米岛紬、大岛紬、丰田紬、信州紬、塩沢紬、米沢紬、郡上紬、黄八丈、仙台平同为日本地方特色产出。

ps:丝绸与茧绸的区别

现代丝绸沿用旧名的很多,如绉、绫、绨、绢,也使用了一些外来语,如乔其(georgette)、塔夫绸(taffeta)等。根据组织结构、采用原料、加工工艺、质地、外观形态和主要用途的不同而分类。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蚕丝绸和绸缎都是用蚕丝织成的,不同的是用的桑蚕丝还是柞蚕丝。

①桑蚕丝

就是桑蚕结的茧里抽出的蚕丝,这种蚕丝色泽白里带黄,手感细腻、光滑,有一股淡淡的动物纤维特有的气味。用这种蚕丝制作出来的被子特别柔软、贴身。同时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蚕丝之间的空隙容易收紧,导致被子变薄,饱暖的效果没有以前好。

②柞蚕丝

它是用柞蚕茧生产出来的。柞蚕属野蚕,主要生活在北方,它由人工放养在野外大山柞林之中,它以柞叶为食。

和桑蚕丝相比,柞蚕丝的颜色比较深,其原始颜色为灰黑色。这种颜色的材料做被子,通常无法被消费者接受。因此,在现代实际生产过程中,柞蚕丝往往要用酸缄性的化学药剂进行褪色处理,因而它对人体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另外,柞蚕丝丝体中所含的“丝胶”比较多,导致它本身手感比较粗糙,不够光滑,光泽也比较暗淡,且柞蚕丝的刚性也比较强,不是很贴身。

简谈绫罗绸缎的区别

:全部或部分采用由经丝互相绞缠后呈现椒孔的罗组织丝织物。有直罗、横罗、花罗、素罗之分。

:用斜纹组织或斜纹变化组织,织物表面具有斜向织纹的丝织物,质地轻薄。早期织物表面呈叠山形斜纹,“望之如冰凌之理”故称绫。

: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绸是丝织品的总称。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无其他明显特征的丝织品都可称为绸。

:采用缎纹组织或缎纹变化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的丝织物。

2.家纹

所谓家纹,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从各种资料都可看出,家纹的历史就是纹章的历史。家纹在日本始于平安时代中期,它问世的具体年代。

在日本有两种说法:
①保元、平治年间(1156-1159)
②源赖朝(1182-1204)初年

不论哪种说法,纹章都是先在公卿贵族生活中问世。近现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企业为更多推销自己的商品,让顾客认识自己商标,家纹又开始广泛使用。

当今日本所使用的纹章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代。据日本人统计,纹章总共有12000多种。

家纹刚刚问世之际,图案多采用较为吉祥的植物形态。如果那种植物本身是草药,能除妖避邪,又表示家景繁荣昌盛,便是人们喜欢的家纹图案的植物。比如,天皇家族的家纹是十六瓣多重菊花。传说菊花可驱除邪恶,又庄重大方,被皇室所看中,定为家纹图案。

一旦定为家纹,则世世代代沿用。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有资格任摄政职务的五门,人称五摄家——近卫、九条、二条、一条、鹰司。他们注重门第名阀,在宫中炫耀自己的权势,选择典雅秀丽的纹章,展现在正式场合或公众面前,客观上促进了纹章这一美学的发展。

镰仓幕府成立后,政权由公卿贵族转向武士阶级。家纹是时代的产物,总是反映当时的政治。较之公卿贵族,武士的家纹欠优雅而重实用。因为内乱及战争,需要很快识别敌我,不只战旗、武器、马印、车蓬幕布有家纹,就连平日的衣服、用具上都有家纹。

当时群雄割据,一军上下不熟识家纹就不能克敌制胜,由于时代的要求,初次出版发行了与家纹有关的书籍《见闻诸家纹》。

到德川家康执政时,天下太平,战争时使用的家纹变得无用武之地。后来武士定了身份等级,因而在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上也有不同规定,在出勤换班、登城相会时,都需要了解家纹,为此发行了载有各大名家纹的《御纹尽》一书。由于较长一段和平生活,统治者生活变得奢侈,家纹出现装饰化并多样化,如伊达纹、加贺纹、鹿子纹、比翼纹、草体纹等。由于货币的流通,商业的发展,有钱的庶民百姓也喜欢异体异样的纹章。

江户时代家纹最为盛行,就其题材而言,不仅植物,还有代表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海波浪、风花雪月。也有人类制造的船舶、车马辕轮、武器、弓箭。生活中的数字:一、二、三、万字、十字等也进入了纹章的题材。

日本人虽颁布过带刀禁止令,但从未公布过家纹禁止令。所以当时不仅上层人物有家纹,就是一般商人、职工、农民都有家纹。

关于家纹尚有很多美好的传说,如比翼纹,是两位恋人家纹的重叠,表示比翼双飞,祝贺永结良缘。在耐用物品上设法标上家纹成为当时的一大时髦。特别是在出嫁姑娘的嫁妆上标有家纹,如梳妆台、化妆品之类。

家纹对人的行为可起约束的作用。身穿有家纹的衣服,使用有家纹的物品,不必通报姓名,他人便知何家之人。所以家族首领队所属臣民进行教育,出门后要注意维护家族的利益。如行为不端,则败坏整个家族的名誉。

繁花似锦的家纹,给江户元禄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从而也说明元禄时代家纹盛行。

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西方文明,从而西服代替了和服,过去家纹在服装上用得最多,由于西服代替了和服,家纹的使用率一时下降。

家纹分为龙胆纹、葵纹 、桐纹等。

龙胆纹

龙胆纹是源家的代表性家纹。龙胆原是中国传来的讹名,把草根煎了当药喝,苦而有效。龙胆每逢秋后,开放紫花,样子摇曳可怜。有人将其花叶画出,称为龙胆纹。平安时代,贵族常用龙胆纹的样式编织、刺绣衣服纹样。

《大要抄》记载,中院宗辅的车文为龙胆。村上源氏公卿家如六条、岩仓、千种、久世,当时竞相使用龙胆家纹。在武家,播磨守护赤松家自称村上源氏,所以除三つ巴纹之外,也曾用过龙胆纹。

木曾义仲也使用龙胆纹,战国时期自称为义仲后裔的木曾氏把家纹也继承了下来,直到现在还是长野县木曾町的町章。

此外,赖朝幕府所在的镰仓市,如今以龙胆为市章。

其余用龙胆为家纹的有清和源氏为义流的本堂、马场、宫川、石川诸家,义时流的石川、古桥家,大多是与赖朝血缘较近的家系。赖朝的龙胆由此成为清和源氏的代表性家纹,原来的“龙胆笹”也演化为各式各样,如“龙胆”、“五つ龙胆车”、“埋み龙胆”等。

葵纹

葵纹本来是京都贺茂神社的神纹。每年五月中旬,加茂神社都要举行“加茂祭”,祭祀者将葵装饰于冠上,是以这一神事别名为“葵祭”。

《见闻诸家纹》中,丹波国船井郡豪族西田家使用“二叶立葵”。三河地方的土豪如松平、本多、伊奈、岛田等很多家族在战国前期就已使用葵纹,但具体图案不明。

庆长八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葵纹的时代自此开始。庆长十六年以后,成为德川(松平)家的专用纹章。准确地说,德川将军家的家纹是“三ツ叶葵”,有时也称为“三ツ葵”。《德川实纪》里把“御纹”叫作“葵鞆绘”。

桐纹

后醍醐天皇将桐纹下赐给足利尊氏以来,足利一族吉良家(下马众)、一色家,管领畠山家、细川家,以及某些有功人士如三好义长、松永久秀、上杉谦信、大友宗麟相继得到了天皇下赐的桐纹。

永禄二年(1559)正亲町天皇即位,得到毛利家献纳的即位钱,不仅赏了毛利家两三个官位,还授以菊纹和桐纹。其后,末代将军足利义昭把五七桐纹赐予织田信长,信长又转赐给了秀吉、家康。桐纹的价值,有似于勋章。

此外还有木瓜纹、唐花菱纹、泽泻纹、三星文、六连钱、桔梗纹、梅钵纹、鳞纹、引两纹、藤纹、巴纹。

(刀剑乱舞的标志ww)

3.玳瑁(Shell)

是一种有机宝石,成分为碳酸钙,硬度为2.5,且特指玳瑁的背甲,为非晶质体,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蜡质至油脂光泽。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龟甲的脊棱磨除。

一般认为白底黑斑且斑纹多的半透明玳瑁为上等佳品。玳瑁的腹甲在宝石学中称为黄肚壳、金发壳,一般为橙黄色,无斑纹。

玳瑁宝石的组成为角质和骨质,主要成分是多种复杂蛋白质,其中碳元素占了55%,因此加热时不仅失水还会放出终产物之一CO2。玳瑁颜色丰富,包括黑、白、黄及褐色,往往在浅底色上呈现深色圆或浑圆形色素小球(黄、褐或白、黑组合),这与Fe3+、Cu2+、Mn2+等离子的存在有关。由于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用热针触探及燃烧时有头发烧焦气味,可用来辨别真伪;可与硝酸反应,但却不与盐酸反应。

本体: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是属于海龟科的一种海龟,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瑇瑁、蝳蝐、瑇玳、文甲、鹰嘴海龟、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
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产于黄海、南海、东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卵可食;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

所以在日本,各种龟鼈当中只有玳瑁的壳被日本人用来制作饰品,因此日语中将玳瑁壳称为“鼈甲” (べっこう)。

ps:鉴别真伪方法

①强光照射法
将玳瑁在强光或电筒光下投射,真品可见通透的美丽花纹,透明的血丝状深入甲片内,其色斑呈无数圆点状,如糜子小点聚集一起,形成边界参差不齐的不规则状。仿制品的血丝在表面成片状,斑纹呆板或呈团块状。

②抛光法
玳瑁片经抛光后呈现一种独特光彩和神韵。仿制品则不具备这一特征。

③燃烧法
刮削末点燃或以热针触之,真品火烧会有烧焦头发的味道。仿制品则为异味,电木发石酸气味;赛璐珞呈樟脑气味;安全赛璐珞和酪素塑胶则呈醋味。

④手掂法
玳瑁密度为1.29g/cm3。塑料仿制品为1.05-1.10g/cm3,手感易分出。

⑤切片观察法
将玳瑁用温水浸泡软化后,切片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可见红褐色球状颗粒,色斑呈圆形色素小点,具备清晰的斑纹结构。塑料制品具条状,可见界限明显的色带。

⑥开水加热法
玳瑁经开水煮后,形状可以任意弯曲而不折断,而仿制玳瑁经开水煮后,弯曲易断。

天然玳瑁与压制玳瑁的区别在于仿制玳瑁因受热后颜色变深,且有空气泡,呈拉长状。天然玳瑁则相反。而拼合玳瑁是为了看去很厚,但从侧面观察,就可见不同片间有色泽区别;用放大镜观之,有粘胶痕迹及气泡残存。
玳瑁和牛角的区别是牛角普遍没有玳瑁的花纹(也就是红黑透明黄夹杂的花斑),玳瑁斑光泽好,花纹通透美丽。而且大的玳瑁片从水中捞出瞬间,水会向四周散开,所以玳瑁能避雾水、风邪。

但是蝉老板在此提醒:玳瑁虽然美丽,但没有买卖就没有屠杀,希望看到此段科普的人能拒绝购买玳瑁制品。

第10段

1."うち日さす宮路を人は満ち行けど吾が思ふ君は唯一人のみ。"
(晴光照宮路,笑语往来频。宮路人虽众,吾心在一人)

此为日本飞鸟时代大诗人柿本人麻吕的一首和歌。
大意是:太阳照在宫道上,人来人往,而我所想的人只有你一个。
与《诗经·郑风》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曰如云,匪我思存。”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46段

1.鸩毒

鸩是一种毒鸟,也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即食蛇鹰,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体型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雄鸟名叫运日,雌鸟名叫阴谐,江南人还把它叫做同力鸟。

制鸩酒方法最为简便,即以鸩羽拂之于上等好酒,酒色香味不变,而鸩毒尽入,喝之顷刻间五脏俱溃,神经麻木,无痛而死。鸩酒一直是皇宫谋杀、赐死的上品 。但是鸩酒不是可以随意配置的,这需要技术精湛医士出面,从而分化为一个阴鸷的职业,叫“鸩者”。
所以也出现了“惧鸩忍渴”、“饮鸩止渴”这些词。古代的一些史籍如《史记》、《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而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这种鸟有剧毒。《辨证录·中毒门》:人有饮吞鸩酒,白眼朝天,身发寒颤,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状,心中明白但不能语言,至眼闭即死。据传说,鸩鸟专门吃毒蛇,毒蛇毒性渗透到鸟体各个器官,不仅肌肉、内脏有毒,连喙和羽毛都有毒。
鸩的屎拉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腐烂如泥;鸩的巢下数十步之内寸草不生;鸩鸟饮水的小溪,各种虫类都会被毒死。鸩鸟的毒来自毒蛇,但又可以以毒攻毒,化解毒蛇的毒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人如果被毒蛇咬了,就把鸩鸟角质的喙刮下少许粉末,敷到伤口上,可以立即止毒,很快痊愈。

断肠草、雷公藤、钩吻、番木鳖、鹤顶红、乌头、金刚石、砒石、夹竹桃、白色曼陀罗、奎宁、见血封喉、毒芹汁、水银、肉豆蔻、野荔枝的果仁等众毒物闻名于世。

第61段

1.前大僧正行尊(1055-1135)

三条天皇的曾孙,参议源基平之子。10岁丧父,12岁出家,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修验道山伏”。

修验道是日本佛教的山岳信仰的流派之一,山伏则指隐居深山修行的僧人。他还曾任白河天皇、鸟羽天皇和崇德天皇三代天皇的护持僧,为天皇诵经治病。70多岁时,他依旧健步如飞,跟随鸟羽院等人巡游各地,81岁圆寂。

2.和泉式部(987-1048)

平安时代杰出的女歌人,越前守大江雅致之女。
与其夫和泉守橘道贞离婚后,曾任宫中女官,与紫式部一同侍奉一条天皇中宫彰子,后来成为丹后守藤原保昌之妻。
著有《和泉式部日记》等作品。她与《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并称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三才媛”。

第64段

1."願はくは、花の下にて、春死なむ、その如月の望月の頃。"
(愿死春花下,如月望日时)

乃是西行法师佐藤义清的名句。
大意是:我愿在樱花盛开的春季,二月的月圆之夜,也是释迦牟尼圆寂之日溘然长逝。
意境可谓是极其隽永而美好的了。

第66段

1."かなしみといはばいふべ き、物の味、我の尝めしはあまりに早かり。"
(说是悲哀也可以说吧,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此乃石川啄木名句,由周作人翻译。
石川啄木(いしかわたくぼく)(1886年2月20日岩手县日野户—1912年4月13日东京都),歌人、诗人、评论家。原名石川一,石川啄木是他的笔名,并以此名传世。

而周作人也译得很好,无论是俳句音韵格式还是石川的肃穆悲凉极大程度地都被他还原了。

石川啄木的作品在轻描淡写中蕴有一种绝望和厌世,但在字里行间,在绝望中又生出绝佳的美感。
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他的《家》和《飞机》。



作者有话说:

赶工中




评论(1)

热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