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方翳蝉

【太陀】《纯白的罪歌》解读+科普

原文地址:点我



一.罪歌的来源

事实上,作者之所以会取这个标题是有个很巧妙的契机的。
因为,正好当作者在想取个什么题目比较好的时候,就看到一条新闻:东京某神社有人持武士刀杀人……而后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罪歌"。



"罪歌"出自《无头骑士异闻录》。

是一把有着自己的意识的妖刀,以扭曲的方式爱着人类。
它操纵持有者砍人并通过恐惧将“罪歌”的意识植入被砍伤者的心中生成“罪歌之子”(被它视作人类和自己的孩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



当然,"罪歌"在作者这篇文的构想中不是一把刀,虽然有些借鉴其特性,但是它是有真正实体的。
这首曲子就是《妖精的旋律》的主题曲:《LILIUM ~opening version~》

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一首呢?
我们首先来解读一下“Lilium”的含义。





1.为拉丁文的百合花之意。

①相传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后夏娃伤心流泪,眼泪滴在地上化为了百合花。



②受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欧洲画家们多喜欢在以圣母领命、圣母子以及其他与圣母相关的圣经故事为主题的画面中绘制纯白花朵。其中以白百合最为常见,也有使用白鸢尾或者白玫瑰者。

虽然基督教义中百合花本来是黄色,但是直到圣母玛利亚它才有了白色的说法。
1333年的《圣母领命》中,百合就被用来象征圣母的纯洁,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在表现圣母升天的荣耀时又一次借用了百合的象征意义。

如此之下,百合意象就被一直沿用下去成为了圣洁的符号——其高擎于花枝之上的花朵,向天的花口,具有阴柔曲线的花被,在诸多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就宛如高高在上的基督教义那般崇高、纯洁而神圣。



③基督教经典里曾多次提及。

作者查阅资料总结如下:

Ⅰ.野地里的百合花(太六28,29/路十二27)
Ⅱ.所罗门雕刻在圣殿中作装饰之花(王上七19,22,26)
Ⅲ.所罗门在雅歌中所记载的谷中的百合花(歌二1,2,16/四5/五13/六2,3/七2)




所以,本文太宰治出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前是躺在教堂里凭空生出的一丛百合花之中。
(场景可以参考2005年我家考哥配音的《最终幻想Ⅶ:圣子降临》里蒂法和小女孩对战罗兹之地)



并且作者要补充几点——

⑴它们既没有雄蕊,又没有雌蕊。
意味着没有任何的邪念。

⑵它们在白色百合中参杂着深红的虎皮百合。

象征爱人对被爱之人无形中的忠诚和热情。



于是,这就变相地表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潜意识里对太宰治的评价。
虽是身为异能者表示面上看来罪恶黑暗,但实际的内里却是截然不同——这也是作者期盼他们两个人最终的走向。
这里可以更多的仔细的想想。





2.在拉丁文中,有人类之意。

是人类,而非别的生物。

作者曾在文中用两句话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行为——
"神的选民放弃了去那片世间流淌着奶与蜜之地。"
"行走于人间的神祗却发现最初的黑源生于自己。"



其实是用来讽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豪野犬》中的一系列行为。
(虽然…作者文野动画第一季只看到第三集/第二季、漫画和小说没看/惭愧´・_・`)

之前作者翻了文豪野犬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tag,浏览了几篇作品。
大致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罪的指向,但发现其指向不明(没有根据)。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世界的罪恶源于异能者(?),其能力名也是罪与罚……但是根据已阅读作品的各位的反应,这一设定过于突兀勉强。
虽然不排除35在之后可能交代背景制造回忆杀看点,但在官设尚未公布之前如此动作便像是为了故意制造反派而制造反派了。



言归正传。

第一句用神的选民比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自己是具有仲裁他人行为并可给予审判的,是归属于"正义"。
但在作者看来他把这份荣光用错了地方,选择毫无依据也并非逐利的虐杀异能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本可以平静的生活打破,将所谓拯救世界的重责揽在自己肩上,像是为自己的杀戮寻找借口。
如此的行为在作者看来就像是神的选民放弃了《旧约》和《出埃及记》里的"迦南"那块应许之地一样。



第二句用神来比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出于他具有常人无法比及的智慧与异能。他无论对待弱者还是强敌,往往可以压倒性或是微妙的取胜。
于是在某些方面,他便可以无所不能。
但是作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像哲学基本问题一样无法避免。
那就是如果异能者是罪的话,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死屋之鼠本身即是罪恶的存在。
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尚为一个普通人,并率领世俗力量征服异能者,则一切都说得过去。但并非如此。
作者想了想,不排除他可能怀有像鲁鲁修一样化身为恶去讨伐极恶的想法。
但是到了最后即便他胜出了,也要无可避免的自我毁灭并把以往并肩作战的队友全部杀害才能算是完成了他心中的理想。

而且异能者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他也不明白,如此在他死后还是会有异能者源源不断的产生。

这是一个悖论

光明和黑暗往往相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太过绝对偏激也动机太过蹊跷随意,过度的中二成为了这个人物致命的缺陷。
如果后期想要洗白,那么必须摧毁他人生的意志,因此我并不看好。
虽然他可能不需要洗白。

但是人不总是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吗,包括作者自己也是的。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往后的表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接下来,让作者来解读lilium这首歌——同时也是本文提到的太宰治仰头看望的碑文的具体内容。
以下是其歌词及翻译(出处/拉丁文/中文/日文)



1~2行目《OS IUSTI》(《圣经》的诗篇37:30)

①Os iustī meditabitur sapientiam
义人的口道出智慧

②Et lingua eius loquetur iudicium
义人的舌诉出正义





3~5行目《ALLELUIA, BEATUS VIR QUI SUFFERT》(雅各书1:12的段落)

①Beātus vir quī suffert tentationem
经试炼的人得到福气

②Quoniam cum probātus fuerit/③accipiet coronam vitae
因为试炼过后,他必得生命冠冕




6行目《KYRIE FONS BONITATIS》(希腊文弥撒词)

Kyrie ignis dīvīnē eleison
耶和华 圣火 怜恤




7~9行目《AVE MUNDI SPES MARIA》(文艺复兴时期歌曲)

O Quam sancta
啊 何等神圣

Quam serēna
何等安详

Quam benigna
何等慈爱

Quam amoena
何等安慰

O Castitātis Lilium
啊 纯洁若百合




附属日文版:

正しき者の唇は睿智を陈(の)べ

その舌は正义をものがたる

试练に耐えうる者は幸いなり

何となれば、いったん评価されしときは

人生の王冠を受くるべし

主よ、圣なる炎よ、怜れみ给え

おお、いかに圣(きよ)く、いかに静けく

いかに慈悲深く、いかに情厚く

おお、纯洁なる白百合








二.教堂的原型

事实上,作者之所以会写这篇文是因为在乱想巴伐利亚和符滕堡,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差异的时候联想到了未来的德意志,然后跳转到了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最后的落脚点却落到了米兰的米兰大教堂(Duomo & Piazza del Duomo)
GPS: 45°27'51.06"N  9°11'26.20"E



一开始,作者只是单纯想写出天主教教堂。

除了彩色玻璃窗特别吸引作者之外,还有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向上感和尖锐感也在视觉上能够带给人绝佳效果,所以就做了。



ps:彩色玻璃窗


据记载,彩色玻璃的使用至少开始于7世纪,但根据现存实物来看,彩色玻璃直到罗马式教堂兴起之后才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目的除了体现《圣经》中对光作为神的启示的赞美之外也在叙述传说中的故事。

而彩色玻璃窗也是哥特式教堂的特征,具有双向的哥特式运动美感。

作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彩色玻璃窗最初的形成是依托于建筑结构体系的演变。哥特式教堂的肋架券减轻了拱顶重量,和谐了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哥特式教堂的飞券则平衡了中舱的侧推力, 将教堂重量转移至外部地基,从而摆脱了厚重墙体, 减轻建筑负荷——所有这些因素使大面积的开窗得以实现。


从哥特式教堂大殿的高度来分析, 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演变过程。
大殿高度分为四层: 连拱廊、台廊、楼廊和高窗。

例如公元1200年的沙特尔大教堂,台廊消失,便于加大窗子并加高大殿的连拱廊。
而到了公元1250年的亚眠主教堂演变为楼廊深处墙壁开窗采光,令大殿光线充足。直至公元1450年的鲁昂圣旺大教堂,整个开间成为一面巨大的彩色玻璃窗。

依靠空前未有的结构创新和对技术极限的追求,彩色玻璃窗的开口尺寸不断加大,墙面的比例不断减小,最终形成哥特式建筑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且只有米兰大教堂符合作者心中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潜意识中应出现的建筑物的想法:因为它通体是由白色大理石筑成的,代表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过于理想化的世界观。
而且,米兰大教堂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生地——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就在尚未建起的米兰大教堂那里颁发米兰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1805年,拿破仑于在此举办的加冕仪式标志着自己登基,更被视为大教堂尖顶上的永恒皇冠。
最重要的是它内里供奉着金叶满身的圣母玛利亚像和本文的主题:百合非常契合。
(前文有所提及)

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者安排他信基督教也是有缘故的,现实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 非常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从小生长在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家庭。母亲虔信基督教,经常给他讲福音书中所宣传的慈爱、忍耐、友善等宗教思想。


他一生中最关心的是有关于上帝的三个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如何论证上帝存在/真理是否与上帝同在。
虽然无神论者曾以“为何上帝的世界充满恶和苦难”来质疑上帝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使他较早时候对上帝存在产生怀疑,但他倾其一生去思考、探究,寻找答案来反驳无神论者的质疑,最终他找到了。
即是人类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求构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据,并且陀思妥耶夫斯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上帝与真理同在。

而他颠沛流离而充满苦难的人生更是为其坚定了寻找上帝之愿。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被判死刑,派往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要塞服四年苦役等不幸。在获得自由后,他又被套上癫痫、赌瘾和债务的新枷锁,直至生命的终结。
这种种来自他人以及自身的不幸使他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上帝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信仰上帝拯救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拯救黎民苍生。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例如《卡拉马佐夫兄弟》/《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们》/《双重人格》/《群魔》等有浓郁的宗教观念。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底信仰基督教里的哪个具体派别,作者也不是特别清楚。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是天主教的教堂——特别声明。
但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那边流行东正教,但是也不排斥外来宗教(?)

举一个著名的例子:
莫斯科红场旁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就是属于东正教的(葱头状顶部)






作者有话说:

记起小学三年级
姨奶奶让我背圣经和新约的悲催故事,呵






评论(2)

热度(39)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