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方翳蝉

【科普】和泉守兼定立绘服饰详析(文手必进)

介绍顺序本体→人物
友情接单 @細川伽羅奢
独家&重点在本文后半部分

一.本体部分

①刀具数据

刀的刃长——为2尺3寸1分6厘(约70.6CM)
刀的表铭——为和泉守兼定
刀的里铭——为锻造日期即庆応3年2月日

注意同"九字兼定"区别。
九字兼定(kuji kanesa)即和泉守藤原兼定。

刀的刃长——二尺三寸(70.56cm)  
刀的表铭——和泉守藤原兼定作
刀的里铭——临兵闘者皆阵烈在前(语出《抱朴子》)
而且根据刀铭“定”的书写方式,九字兼定基本被认定为是在文亀2年(1502)作的铭,应为二代兼定作品。

所以网上误传的“九字兼定”和土方岁三没有任何关系。

此兼定非彼兼定。

②作者简介

第十一代和泉守兼定。

③流派风格&特点

之定作刀的时期是战国后期的永正、大永时期,他家与兼元是亲族关系,同时也跟另一位著名的末古刀工:伊势村正有来往交流,锻刀风格与村正颇多相似之处。

在末古刀中,之定的烧刃风格广泛。
直刃、湾刃、互之目丁子、小互目小乱、箱乱、大乱、矢舎乱、三本杉等等都有,荒沸多见,很多作品风格跟村正很相似——

刃文活泼,细节丰富,受相州传影响较明显,作风在关物中最显霸气,比较接近相州物中直江志津的风味。

之定的刀姿在关物中较优,长刀多寸诘(稍短),身幅宽,切先稍延,姿态流畅有力,多见地藏帽子。
之定的地铁多板目诘,栋寄柾目,刃缘柾挂,锻炼细腻漂亮,在关物中最为出色。
之定的短刀作风则接近镰仓时期的来国俊等上作,姿态优雅,多匂出来的中直刃。

④现世展放

现存于日本东京都日野市土方岁三资料馆的和泉守兼定为第十一代和泉守兼定作。

现为日野市指定有形文化财产,土方岁三资料馆中陈列之此刀拵,也为当时之物,基本确定此刀为土方岁三身前坐资照片所佩戴。
(会津11代兼定が松平容保に従い上洛し、京都で锻えたもの。柾目锻に五ノ目乱の波纹を焼き、当时の拵がついている。)

ps:本刀会在每年的6月20日,即土方岁三去世的日子展出。

⑤刀具外观

(1)刀柄:
白鲛着缠黑线,为防滑还涂漆。菱形数有十八半,小而精细,此皆为幕末时的流行。

(2)刀鞘:
茶色石目涂且有牡丹唐草与凤凰的花纹,缘头・栗形・小尻有铁地无文与武用专一、喜欢梅花这点像是土方的风格。

铁地木瓜形的板锷有雕刻一轮梅花、目贯(刀柄中的钉帽)使用了别致的美浓风的枝山椒图。

(跟下文介绍其服饰图案特色有关)

另外讲到土方曾经用来存放兼桑的拵袋,据说是用旧的腰带改制的拵带,开始使用的时间已经不详。
但从拵袋的绳子和布上面看来是用了很久了,大概(土方)一直都是用这个拵袋来保护它的。

二.人物部分

①外观介绍

身上最外层披有新选组典型浅葱色底白色山形袖口羽织。
附有暗金徽章纽扣悬挂纯白长穗饰连带一股纯白细绳,维系羽织不使其掉落(不同于新选组羽织之处)

这种羽织被认为是新选组的象征。
但因浅葱色是那时的下等颜色,故被京都人笑话土气。

其实这种羽织应是做阵羽织。
阵羽织之名,源于战国时代,以在战阵所穿着的羽织而得名。
阵羽织是无袖和服,穿于铠甲之上,特色是方便美观、兼具防寒。

和泉守兼定的阵羽织后襟中央有开缝,以便于刀鞘的尾部可以从中伸出。
(从OR 刀剑乱舞1/8和泉守兼定的模型背面图案观察所得)

和服上衣以朱绯色为主体,接近腹腔一边的下侧绣有暗金色凤凰纹样(结合现世刀具鞘纹可得)
袖内衬有银灰色暗花织物里子,袖角处有穿环配有二重结正红色流穗。

可能里面还着有一层白衣。

最内配有迷之无袖黑色内衣(?)
脖颈与锁骨相接处留有菱形镂空直透肌肤,脖颈上的黑色颈饰布料/皮料似与内衣连体。

其手上有手甲,用来防护手背。
以黑色、暗金色、朱绯色三色为主色,内里应是常见的布料。

其隐藏在衣袖下的小臂上可能(?)会有射笼手(いごて/Igote)或弓笼手(ゆごて/Yugote)

附注:
因为笔者没有具体设定图集而且接触《刀剑乱舞》不多…所以不敢断定。
而且从外观来看是和泉守兼定应该没有佩戴的…故应属于额外科普(?)

(笼手的详情请参见厚藤四郎极化时的立绘的小臂上所佩戴之物)

笼手是战阵时可穿戴的护具,主要功能是防护弓弦扫到手臂和胸,尤其在不稳定的马上射击时有用。
穿戴顺序是先穿左边,再穿右边。

根据小臂甲的结构不同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筱笼手,筒笼手,瓢笼手三大类,还可细分成鲶笼手,单瓢笼手,龟甲笼手,筏笼手,单瓢锁笼手等。

其中,在小臂上使用了类似筒臑当方式制成的小臂甲的笼手会被称为筒笼手。
而相应的,筱笼手则用较细长的竹木札片,用绳子或铁链围在小臂上。

在这些笼手中,往往是在布料制成的袖子上缝合锁子甲,间或添加一些加固用的甲片,还会经常在肘部装上被 称作肘金的加固甲片。
而筱笼手的小臂甲,利用绳带来系在小臂上。

其下身所着的是武士的马乘袴。

马乘袴是典型的二股式分开的。
因骑马需要其裆比较高,并且有十幅布或者八幅布制作的马乘袴。
明治以来作为日本男性的正装,也是现代日本男子礼服纹付羽织袴最初最初的组成部分。
(ps:里面可能没穿内裤,也有可能只穿了一层兜裆布/写文可随意发挥)

腰外旁侧戴有朱绯色暗金边纹有牡丹唐草样式的板佩楯。
左右各饰有大总角结正红色流穗,中间部分印有暗金色的土方岁三家徽。

佩楯即大腿甲,源于古坟时代直接将缀有甲片的布绑在大腿上的做法。
在早期的大铠中,虽对躯干防护很是重视,但是却缺少对四肢的防护,所以最早的大铠也是没有佩楯的。

而当世具足中的佩楯根据制作的方式分为筱佩楯和板佩楯两大类。

佩楯其实就是在表面缀有甲片的长方形布料,利用绳带系在武士的腰间。
其上部主要为布料或丝绸,而下部才缀有甲片。
这是因为配楯的上半部往往为草折所遮盖,所以没必要再添加甲片以减轻整体的重量。一般来说,板佩楯多用伊予 扎的编制方式,以保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也减少一点重量。

外面还绑有腰带(先绪)
其实在日本的甲胄中,被称为先绪的腰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因为武士们要用腰带来携带自己的双刀。

多数先绪由白色的亚麻布或棉布制成,根据穿戴人的体形,绕在腰上两至三圈.先把亚麻布或棉布折成两折,接着绞紧并在中部放入一小片皮,因此即使可以在黑夜里也知道腰带中部的位置。
大名们可能也会使用白丝绸作为腰带,在大河剧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类似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元帅贵胄们所用丝绸腰带的效果。

和泉守兼定脚上穿的应是古代筒臑当+毛沓/现代牛皮套靴(?)
(根据内番立绘观察所得)

如果是前一种搭配的话,那么容我介绍。

①臑当
又被称为胫当,指小腿的护甲,在大铠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出现。

早期的臑当之上单纯的保护小腿部位,而在南北朝时代顷立挙出现了,这一半圆型的结构把臑当的保护范围进一步的扩展到了膝盖部位。
在臑当上有上之绪和下之绪两条绳子来起到固定作用,而臑当的主体则是固定在一块方形布料上的,固定的时候靠这块布料围住小腿肚的部分。

臑当的种类包括有筒臑当,筱臑当两大类。

筒臑当不是以整体制作的,以三枚或 五枚居多。

其实在江户时代高级复古调大铠中较为常见的大立拳形臑当属于筒臑当,其特点为巨大的立拳(护膝),颇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甲胄。

筒臑当的立拳多使用牛皮制成,外表涂漆,形成与臑当主体相同的表面。

②毛沓
一般来说,身穿大铠的武士会在脚上穿毛沓,这是一种用牛皮,鹿皮等皮革缝制成的鞋子,在鞋的表面植有熊毛,在源平合战时期流行。

细节及颜色搭配(仅供参考)
头发——濡羽色
眼睛——绀碧色/浅葱色

头发前后各有用红绸系束而成的发辫。
露出头发部分的一侧耳朵上,有一只空心圆状附带红色细穗的耳环。




追加部分:

1.关于佩刀存放位置的问题(原文来自wiki jp)

原文:

現代における一般的な袴(馬乗袴)は、前後二枚の台形状の布の斜辺の下半分を縫いあわせ、さらに膝より下の部分がキュロットスカート状になるように縫製した構造になっている。足を入れても充分に余裕があり、布は裾にゆくほど大きくあまる構造になっている。
前布には襞(ひだ/ひだめ)を取り、通常外側から順に一の襞、二の襞、三の襞と呼ぶ。後布は左右に分かれており、襞は取らない。後布はその上辺に板や厚紙を入れた小台形の部分を持ち、これを腰板と呼ぶ。後布は前布より腰板の分だけ長くなる。

简单的来说,就是武士穿着和服是不把刀插在腰带里的,而是选择另外开叉。
这样的话,会使其前后活动范围大了很多,动作也更加灵活。

而且佩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腰带(角带)是放在袴里面的,即袴本身带有一腰带,里面要再绑一条角带。
因为如果袴不打开一个口的话,刀不能很好地横放,这会影响拔刀速度,也很容易伤到自己。













作者有话说:

不知各位写文的太太是否有烦恼过外观描写问题——

例如因专业名词不好下手
例如因没有统一的专业规范颜色而写错色
觉得色号称呼上没有高级感/美感
例如想写和式古风却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方面各种磕磕绊绊……

总之不知如何称呼、不知如何写出来之类的!

所以,在自己也曾有这种困扰的情况下,蝉老板的科普应运而生并试水ing…

如果该系列科普取得反映较好,蝉老板应该会继续下去
以后还可能考虑会接私人要求的、有针对性的科普单emmm……
比如说各位短刀极化时的装备

顺便给自己了打的一个广告
随缘( ˘•ω•˘ )







评论(29)

热度(176)

  1.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